發布日期: 2023-06-05
2021年受疫情衝擊,消費行為及經營環境驟變,臺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占率變化更為劇烈。除了在疫情影響下直接受惠的各型電商,其他如3C家電、美妝藥局、家具家飾等專賣零售產業,也開始積極進行數位轉型,企圖改變既有行銷策略,藉由網路銷售以有效拉高市占的趨勢。分析2021年臺灣零售與電商產業的市占率變化,除了反映出企業競爭勢力的消長,也突顯零售業者間線上布局與數位優勢的差距鴻溝正在持續加劇。
近年來,全球電子商務市場呈現跳躍式成長,無法推估成長比率或是總市值,伴隨著CO-VID19新冠疫情衝擊,許多以往未使用線上購物的消費者也嘗試進行首次網購,此情況如同2003年SARS疫情驅動阿里巴巴、京東、Yahoo、PChome等電商平臺的成長,可預見全球市場在CO-VID19的影響下,刺激各種B2B、B2C、C2M備註1、O2O、OMO備註2商業模式。未來幾年電商市場的成長將遠超出預期,這樣的發展不僅為電商業者帶來直接的利潤效益,同時更趨動線下零售業者將更多重心轉移至線上電商以擴大營運。
處於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宅配快遞業者為順應此趨勢,積極強化布局服務通路、建置綿密的運輸及投遞網絡資源,以掌握電子商務需求,應對市場的演變,推陳出新,持續開發出更貼心、更完備的服務以強化其物流服務之整合效益。
備註:
根據Internet World Stats調查,目前全球網際網路使用人口超過32億人,臺灣上網人口約有1,666萬人,普及率達84.5%。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與網路金融付款的便利性,帶動全新的交易觀念與消費習慣,提供企業嶄新的線上經營模式,並能消弭距離針對各地陌生消費者進行接觸與開發。有別於傳統實體商店,電子商務最大的不同在於實體商店轉移至虛擬商店。就企業而言,其設計多元化的購物網站平臺,藉由虛擬商店販賣商品,並透過網路傳播的方式與各地的消費者進行交易,以節省店面租金與人事成本等費用;就消費者來說,不必親自前往實體商店挑選商品,即可透過網頁搜尋商品價格、規格、圖片與商店評價等資訊,甚至進行跨店商品比價,即可於網路上完成購物交易,不僅能節省大量選購產品的時間成本,還可指定商品配送地點,提高取貨彈性。
根據美國電子商務商業協會USBAEC統計資料顯示,在美洲地區,各大型電商平臺掛有數百萬賣家,但年度營業額超過USD1,000以上的卻僅有65萬家,顯示透過電商交易而獲利空間少之又少。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電商市場成長快速,擴展市場的機會仍然屬於既存的市場領導者,例如美國Amazon、Walmart及那些能夠將客戶體驗置於核心服務,並能在客戶進行選購活動時,媒合高度相關商品的品牌電商,例如臺灣品牌服飾電商(stayreal)、集資平臺廠商嘖嘖(zecze)等,顯示既使近年來營運成長即相當快速,但就市場競爭而言,永遠在上演零和遊戲,也就是當一家電商平臺成長時,會排擠到其他電商平臺的營收,但總體網路交易額是逐年成長的,例如富邦媒體(momo)後勢崛起,吸引原來網路家庭(PChome)和雅虎平臺(Yahoo)上架的賣家商品和買家消費金額。
本研究分析電商後,發現可維持正常營運超過5年以上的業者皆具備完整的電商策略,包括產品、行銷、顧客訂購分析、客戶體驗、最後一哩配送及便利的付款方式,逐步墊高業者的競爭力,使其得以永續經營。而進一步分析電商策略展開的各項商業活動,其實即是電子商務的核心運營流程,對於電商業者而言,若要在顧客購物時的每一個接觸點上創造相關性,除了商品本身外,更須同時思考如何提供顧客更相關的購物體驗、更流暢且安全的款項交易過程、更快速的配送,以及更好的售後服務。
從顧客於電子商務平臺購買實體商品的消費過程中,除了金流的線上付款機制外,後續的實體商品交付才是交易的關鍵,快遞使電子商務能順利完成買賣雙方交易的最後一哩,故快遞配送無疑是電子商務發展上的重要關鍵之一,無論電子商務發展如何迅速,能掌握物流與速度的業者,才是握有核心競爭力的贏家,因為電子商務的營運模式中,對於強化「到貨能力」與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相關。在快商務(quick commerce)時代,電商業者之間的競爭不只是早期比商品數、比價格而已,尤其B2B和B2C消費模式近年交易量驟增,各樣品牌服飾、個性化商品、地方農特產、團購商品為了增加電商銷售量,都跨平臺上架銷售,並具有實體店面銷售、電商通路銷售、多單少量等數種訂單型態,以致於有以下電商物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