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Home
  • 最新消息
  • 醫藥與醫療器材流通冷鏈之精實供應鏈發展策略(上)

醫藥與醫療器材流通冷鏈之精實供應鏈發展策略(上)

發布日期: 2022-07-11

醫藥與醫療器材流通冷鏈之精實供應鏈發展策略

               對於生命科學、醫學、治療及健康照護產業而言,為了支援全世界的健康照護服務,廠商必須維持藥物與設備無虞的供給。不同於其他產業,涉及生命科學、醫學、治療與健康照護之供應鏈,受到嚴格的品質與法規控管而更加複雜,包括儲存、運送、溯源、回收等均有其特別要求及當地國之法規限制,加上近幾年來藥品及醫療器材在冷鏈應用上更大幅度提升及重視,除了WHO冷鏈作業指南外,更有國際組織積極推動全球在藥品及醫療器材冷鏈認證標準,以確保藥品及醫療器材在移動過程中其品質一種安全及穩定性的高標準做法,從這次covid-19各疫苗從攝氏20C~-700C根據其特性給予多溫層保存及配送,顯見冷鏈在醫療產業重要性。

    根據IATA對全球生技醫療產業市場推估,從20181,200億美元到2024年將增長超過1,585億美元,其中含有冷鏈貨物產值將從2018年的296億美元至2024年增長48%,約440億美元;如此高成長及龐大冷鏈市場需求及產值,讓亞馬遜(Amazon)、順豐等企業都有意投入醫藥冷鏈與智慧物流系統的創新與開發截至2020年順豐醫藥網路覆蓋中國237個地級市、2046個區縣,擁有6個醫藥專倉,總面積3萬平方米,46條醫藥運輸幹線貫通全中國核心城市,逐步建立完善醫藥流通服務網絡。

    醫藥流通產業長期以來都是由藥廠或貿易商主導,根據銷售情況來決定配送模式,甚至由業務員隨身攜帶醫藥自送,所以整個行業並尚未形成規模化與合規網絡化的運輸體系。另外為了達到政府的品質要求,大型醫藥企業傾向自建冷鏈系統及車隊,但若涉及外部陸空等交通連結時,就需要將醫藥運輸配送環節外包給專業公司單靠一己之力恐難完成整個醫藥流通的工作,故國際組織IATA針對涉及跨國運輸配送時制定了一套嚴謹醫藥冷鏈配送CEIV Pharma認證機制,目前在國內取得CEIV Pharma作業場域如機場或企業並不多,顯見仍有必要取得國際認證,以獲取龐大的生技醫藥市場冷鏈物流商機。

    醫藥冷鏈物流活動乃是為了滿足人們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目而進行的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藥物、疫苗、試劑及相關原材料等作業,從原料採購、樣本採集、生產、研發、臨床試驗、存儲及運輸等各個環節實施全程不同所需溫層進行監控等一系列環節,隨著冷鏈醫藥產業市場不斷擴大,醫藥冷鏈物流品質管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值此全球又面臨著covid-19帶給人類生命安全艱困的挑戰,對於全球供應鏈及物流活動受到嚴重衝擊,「疫」後必然會讓供應鏈受到重組,但伴隨來的也是機會,更多國家或企業若提前進行冷鏈物流部署將獲得更多的市場商機。本文將從國際市場對醫藥冷鏈物流模式進行探討,同時參酌國外發展經驗角度進行分析,供各界對於提升醫藥冷鏈物流發展策略的參考

  • 國際醫藥冷鏈物流的發展

    先進國家醫藥冷鏈物流在政府和主要物流企業帶動下得到快速發展,歐美國家和日本是醫藥冷鏈物流發展的典範,除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外在硬體投入、政策法規支援、管理方式、產業鏈整合等方面也處於國際領先水準,加上企業規模具標準化、先進技術以及遍佈全球各市場區域的分銷網路,皆體現了物流系統的高效率運作。

  1. 歐盟國家:歐盟醫藥冷鏈物流模式利用先進的物流技術、標準化以及流通網路,實現了醫藥物流系統的高效運轉。歐盟醫藥銷售主要管道是批發商企業à零售藥店à病人製藥廠和藥品批發商並不針對普通患者直接銷售藥品,近八成藥品是通過零售藥店來服務病人,剩餘部分才由製藥廠面向醫院。2013 11 月歐盟(EU)關於人用醫藥產品良好分銷規範的指南生效,將溫度要求擴展到運輸,目前大約 80% 的醫藥產品需要溫控運輸,並將覆蓋範圍擴大到包括非處方藥。
  2. 美國:美國醫藥冷鏈物流模式以大型製藥廠和藥品批發商企業為主,由各醫院及零售連鎖藥店來直接申請配送的需求,並由批發商物流中心進行終端配送服務。在此模式下,批發商配送中心負責為藥品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了合理調節與流通方式,大幅降低醫藥管理成本並提升醫藥市場集中化管理。另外,現代物流技術的廣泛應用,如: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地理資訊系統(GIS)也提供即時監控與貨況管理。
  3. 日本:日本醫藥冷鏈物流服務模式其區域性很強,管理體系也已發展十分成熟。藥品批發商也負責供應鏈間的金流服務與應收帳款等業務。另外,醫藥冷鏈物流中心的強大功能與高自動化,也進一步促進供應鏈上下游資訊的共享。另外,條碼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先進的溫度感測器技術、全球定位系統RFID等對醫藥冷鏈物流的服務品質,提供全程即時監控和透明化管理,快速反應了貨況資訊,大幅提升業者對於藥品移動或保管有效掌握。待續

 

本文部分內容引用物流與技術戰略雜誌社